兔走乌飞下一句是什么-兔走乌飞是成语吗
1.毕其一生的下一句
2.顺治皇帝之的故事
3.晏殊的作品、写作风格及相关内容
毕其一生的下一句
毕其一生的下一句是呕心沥血。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资料显示,在诗文《过王介同年墓》中,原文:毕其一生,呕尽心血,一心求道,清溪居士,无一日不读书,膏油继晷,兀兀穷年,兔走乌飞,极品何为,说什么雕梁画楼,终为华胥。
顺治皇帝之的故事
清朝顺治皇帝的因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悬案之一。顺治十八年(1661年),大清帝国第一位入主中原的天子福临(即顺治皇帝)告病身亡,其子玄烨即位,就是清圣祖康熙皇帝。顺治帝的生命只有短短24年,却给后人留下不少疑问。甚至他的最终归宿,也出现了不同说法。按照清朝官方的说法,顺治帝因患天花驾崩,而更流行的说法则是,顺治帝出家当了和尚。演绎颇多,给顺治帝之染上了种种神秘色彩,成为迄今仍无法定案的历史之谜。
一、清朝历史上第一位冲龄继位的少年天子
崇德八年(1643年)八月,盛京皇宫发生了一件大事:太宗皇帝在端坐中突然无疾而终。经过一番兵戎相持的较量,太宗皇太极第九子福临,在叔父摄政睿亲王多尔衮辅佐下即了帝位,改元顺治,并与顺治元年(1644年)九月由沈阳进京,在太和门举行了登极大典,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。
顺治帝六岁登极,在清代史、满洲史上开了一个幼童继承皇位的先例。其后,有八岁的康熙、六岁的同治、四岁的光绪和三岁的宣统继承皇位。特别是清朝最后的半个世纪,由一位太后连续控制三位儿童皇帝来统治西方列强觊觎下的中国,成为一段悲痛的历史。
顺治帝名福临,但他的命运并不像他的名字一样“福”从天降“临”,而他也有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悲苦。
少年福临作为一个皇帝,承受了太多的责任、期望和压力,很少能够享受到普通孩子的轻松和快乐。在十四岁以前,福临没有受过系统的良好教育,亲政后连奏章也看不懂,只好苦读苦学,以致呕血。经过刻苦努力,顺治帝后来终是学有所成,文化水平远远超过他的父亲皇太极和祖父努尔哈赤。
多尔衮是顺治帝的亲人,是他的皇叔父;多尔衮是顺治帝的恩人,他帮助顺治帝登上皇位,稳定政局,并定都于北京、统一中原。但这个强权专横的摄政王也同时带给小皇帝巨大的心理阴影。他时时事事都在摄政王多尔衮的操纵之下,他感到孤立无援,仰人鼻息,甚至连见母后也没有充分的自由。
顺治帝甚至同太后也有冲突。母后对其管教过严,母子不协;母后将自己的侄女许给他做皇后,小皇后出身贵族,从小娇生惯养,姑母是皇太后,姑奶奶也是皇太后,小两口经常发生口角。顺治帝废掉了皇后,母后又为其立了一位科尔沁贝勒的女儿,他还是不喜欢;而顺治帝宠爱的董鄂妃,却遭母后反对。特别母后同多尔衮的关系问题,传言很多,这让他尤为难堪。
顺治帝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,他审时度势,更张成法祖制,且依重汉官,整饬吏治,推行与民生息的政策,清代初期从他亲政开始逐渐鼎盛起来。顺治帝亲政以后,国事烦扰,更使他力不从心,心力憔悴。他曾写过一首《赞僧诗》是这样的:
天下从林饭似山,钵盂到处任君餐,
黄金白玉非为贵,惟有袈裟披肩难。
朕为大地山河主,忧国忧民事转烦,
百年三万六千日,不及僧家半日闲。
来时糊涂去时迷,空在人间走一回,
未曾生我谁是我,生我之后我是谁。
长大成人方是我,合眼朦胧又是谁?
不如不来又不去,来时欢喜去时悲。
悲欢离合多劳虑,一日清闲有谁知,
若能了达僧家事,从此回头不算迟。
世间难比出家人,无忧无虑得安宜,
口中吃得清和味,身上常穿百纳衣。
五湖四海为上客,皆因夙世种菩提,
个个都是真罗汉,披塔如来三等衣。
兔走乌飞东复西,为人切莫用心机,
百年世事三更梦,万里乾坤一句棋。
禹开九州汤放桀,秦吞六国汉登基,
古今多少英雄汉,南北山头卧土泥。
黄袍脱换紫袈裟,只为当年一念差,
我本西方一衲子,因何生在帝王家?
十八年来不自由,南征北讨几时休,
我念撒手归山去,谁管千秋与万秋。
在这首诗里,可看出这位天子多愁善感,他的浪漫与惆怅,使他不像政治家,倒像一位诗人。他羡慕出尘脱俗的僧家生活,不留恋荣华富贵、江山皇权。这点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中,也不多见。
二、董鄂妃之,是顺治帝因苦结佛的主要原因
顺治帝笃信佛教,有他生活环境的影响。早在他的祖父努尔哈赤时,其祖父就尊崇佛教;到其父皇太极时,为搞好同蒙古的关系,“重教”成为一项重要国策。顺治帝的母后孝庄皇太后是蒙古族人,自幼受到佛教的薰陶,又年轻寡居,以信佛教解脱内心的孤独与苦闷。这些对年幼的顺治帝都有深刻的影响。
然而,真正促使顺治帝结下很深的佛缘,是缘于他的董鄂妃。董鄂氏在顺治十年入选秀女,被指配给襄亲王,那年董鄂氏十六岁。襄亲王名叫博穆博果尔,是皇太极的十一个儿子,顺治的同父异母弟弟。也正因为此,注定了顺治帝和董鄂妃的爱情悲剧。顺治帝与他第二个皇后大婚时,按照当时清代的规定,王爷们的福晋要进宫伺宴。顺治帝由此与襄亲王的福晋董鄂氏相识相爱,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也因此愤而自杀。博穆博果尔的同年,顺治帝冒天下之大不韪,把董鄂氏接到宫中,封为皇贵妃,地位仅次于皇后。顺治帝还一度要废第二任皇后,而册封董鄂妃为皇后,可由于皇太后和大臣的反对,以及政治影响,他无奈只好作罢。可是,董鄂妃在宫中的待遇和所受的恩宠早已超过那个平庸的皇后。
顺治帝对董鄂妃的宠爱有史可查,从为董鄂妃举行的册封典礼上就可以看出来。颁布诏书,大赦天下,这在清代历史上,因为册立皇贵妃而大赦天下,是绝无仅有的一次。可惜董鄂妃一直体弱多病,所生的四皇子夭折后,更是一病不起,终于在顺治十七年病逝于承干宫,年仅二十二岁。董鄂妃病逝,顺治帝痛不欲生,哭得去活来,甚至寻觅活,他的母亲孝庄太后不得不让左右的人看守他,以防他自杀。为了表达他的悲痛,顺治帝大办丧事,将宫中太监与宫女三十人赐,让他们在阴间伺候自己的爱妃。同时令全国服丧,命朝中大臣、皇亲国戚都去哭灵,并亲手撰写了饱含深情、长达四千字的《端敬皇后行状》来悼念爱妻,极尽才情,极致哀悼,历数董鄂妃的嘉言懿行,慧品洁德。
董鄂妃之,对顺治帝的打击是致命的。顺治帝失去董鄂妃后,万念俱灰,决心要放弃皇位,身披袈裟,遁入空门,孤身修道。禅师茆溪森起初劝阻,顺治帝不听,最后只好帮顺治帝剃光了头发。这一下皇太后着急了,火速叫人把茆溪森的师傅王玉琇召回京城。王玉琇到北京后大怒,下令叫徒弟们架起柴堆,要烧茆溪森。顺治帝无奈,只好答应蓄发,茆溪森才免得一。
四个月后,宫内传出顺治帝驾崩的消息,皇家办丧事,噩耗传天下。
顺治帝一生有很多无奈,他壮志未酬,治国理念得不到支持;他无力自主的婚姻,不能把自己最爱的人封为皇后,这些都给了他无限的伤感。写到此怎不叫人心痛如锥。尤其是顺治帝与董鄂妃这一段旷古之恋,每每回味,总叫人扼腕痛惜、掩卷垂泪。在此,我把电视剧《少年天子顺治篇》的主题歌词录下,以示我对他们生恋的赞颂:
西风烈,残阳斜,生与永相别。
来去之间,重重叠叠,云中梦中不见天阶。
苍茫人生,古来阴晴圆缺。
爱过恨过,临行依然不觉。
笑声伴泪水,奔流年年月月,此生悲喜难决。
但愿风雨路上独行夜,你如花,我如叶,如泣如诉。
我是飘零叶,此去永相别,来生相逢处,泪难歇。
三、顺治皇帝患痘而逝
顺治十八年(1661年)正月初七日,顺治帝驾崩,年仅二十四岁,实际寿命只有二十二岁十一个月。正当青春年华的皇帝居然这么快就去世了,所以他的因引起人们的种种猜测:
第一种是顺治帝因病而逝。具体原因是因为爱子、宠妃的相继病亡,顺治帝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击,身体每况愈下,后又染上天花驾崩。历史学家支持这一种说法。据历史文献记载,顺治帝确实想要出家,但受到皇宫内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,最终未能成行;而不久于天花。
第二种说法广泛流传于民间,常为小说戏曲采用。说顺治帝因爱妃董鄂妃病逝,故而出家隐遁。
此外,也有顺治帝亲征厦门时遭郑成功炮击毙命一说,但此说法并无证据支持,仅为野史家言。
我国历史学家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,从官方记载到私人记述,当时中国人与外国人,皇宫官员与出家和尚,都一致说顺治帝于天花。看来,顺治帝的确不是出家了,而是得天花病了。
究竟是什么原因夺走了一代天子年轻的生命,也许永远无法得到确切的答案,人们只能依靠着史料中的零星记载,尽可能去还原那段历史的本来面目。从各种史料和迹象推断,顺治帝于天花的可能性最大,但这也依然不是最终的定论。顺治帝神秘的亡也许就在紫禁城的静默中永远被尘封了。然而,历史正是因为有了诸多难以猜测的谜题,才会显得如此耐人寻味。
晏殊的作品、写作风格及相关内容
晏殊诗文富闲雅而有情思。其诗文集有二百四十卷之巨,内容多吟咏富贵气象及闲情雅思。
《浣溪沙(无可奈何花落去)》是其代表作,其中「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」为传诵之名句。
刘颁《中山诗话》云:"元献尤喜冯延巳歌词,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。"
清冯煦《蒿庵论词》云:"同叔去五代未远,馨烈所扇,得之最先,故左宫右徵,和婉而明丽,为北宋倚声初祖。"
今人饶宗颐《词集考》云:"近人汇辑敦煌出土曲子,其不俚者,与晏、欧词极相近,故其渊源实应上溯中晚唐也。"
这首词是晏殊的名作之一,基本上代表了晏殊的艺术风格。
他一生富贵优游,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、花前月下,而笔调闲婉,理致深蕴,音律谐适,词语雅丽,为当时词坛耆宿,在北宋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。诗、文、词兼擅。
有一次,晏殊路过杨州,在城里走累了,就进大明寺里休息。晏殊进了庙里,看见墙上写了好些题诗。他挺感兴趣,就找了把椅子坐下。然后,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,可不许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份。晏殊听了会儿,觉得有一首诗写得挺不错,就问:“哪位写的?”随从回答说:“写诗的人叫王琪。”晏殊就叫人去找这个王琪。王琪被找来了,拜见了晏殊。晏殊跟他一聊,挺谈得来,就高兴地请他吃饭。俩人吃完饭,一块到后花园去散步。这会儿正是晚春时候,满地都是落花。一阵小风吹过,花瓣一团团地随风飘舞,好看极了。晏殊看了,猛地触动了自己的心事,不由得对王琪说:“王先生,我每想出个好句子,就写在墙上,再琢磨个下句。可有个句子,我想了好几年,也没琢磨出个好下句。”
王琪连忙问:“请大人说说是个什么句子?”
晏殊就念了一句:“无可奈何花落去;”
王琪听了,马上就说:“您干吗不对个——‘似曾相识燕归来?’”
晏殊一听,拍手叫好,连声说:“妙,妙,太妙了!”
晏殊词珠圆玉润,和婉明丽,总体风格接近冯延巳,但成就过之。
晏殊的精神生活既如此潇洒出尘,优裕的物质生活自然难以满足他渴望探求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心灵。他敏感的心灵常常无端地触及人类心灵的深处,他善于从繁盛中体会孤独,在歌乐中品味空虚,在圆满中体会不圆满。于是一缕轻烟薄雾似的哀愁就涌入笔端,化为幽怨深至的小词。
叶梦得《避暑录话》卷二云:"晏元献虽早富贵,而奉养极约。惟喜宾客,未尝一日不燕饮。……亦必以歌乐相佐,谈笑杂出。……稍阑即罢遣歌乐曰:'汝曹呈艺已遍,吾当呈艺。'乃具笔札,相与赋诗,率以为常。前辈风流,未之有比也。"
清平乐
红笺小字,说尽平生意,鸿雁在云鱼在水,惆怅此情难寄。
斜阳独倚西楼,遥山恰对帘钩。人面不知何处,绿波依旧东流。
清平乐
金风细细,叶叶梧桐坠。绿酒初尝人易醉,一枕小窗浓睡。
紫薇朱槿花残,斜阳却照栏杆。双燕欲归时节,银屏昨夜微寒。
清平乐
春花秋草。只是催人老。总把千山眉黛扫。未抵别愁多少。
劝君绿酒金杯。莫嫌丝管声催。兔走乌飞不住,人生几度三台。
清平乐
春来秋去。往事知何处。燕子归飞兰泣露。光景千留不住。
酒阑人散忡忡。闲阶独倚梧桐。记得去年今日,依前黄叶西风。
浣溪沙
玉碗冰寒滴露华,粉融香雪透轻纱,晚来妆面胜荷花。
鬓亸欲迎眉际月,酒红初上脸边霞,一场春梦日西斜。
浣溪沙
宿酒才醒厌玉卮,水沉香冷懒熏衣,早梅先绽日边枝。
寒雪寂寥初散后,春风悠扬欲来时,小屏闲放画帘垂。
浣溪沙
一向年光有限身,等闲离别易销魂,酒筵歌席莫辞频.
满目山河空念远,落花风雨更伤春,不如怜取眼前人.
以前,在那么长的时间里,词被当作“小道”,被当作“诗余”,很多正统作家并未有意去创作它,或是偶有创作也不愿被人提起,把创作词看作与儒家传统的“正”背道而驰的事情。到了北宋中期的晏殊、欧阳修开始,士大夫才开始大量创作词,有意把词作为一种抒情述志的文体工具。
晏殊与欧阳修二人并称,其词作被称为“晏欧体”,这是因为二者有可以并称的共同特征。晏、欧二人都创作了为数较多的词作,二人开创了宋代士大夫大量作词的先河。我们可以看到,晏殊的词还具有很浓重的传统士大夫的色彩,其词大多出于宴席之间的应歌,反映当时高层士大夫的应酬与生活,他们对生活的感慨想法。而其关于爱情的词也写得较为深邃。即使描写相思恋情,也能看出士大夫精神状态的影子。对于柳永创作的大量俗词,晏殊是持强烈的反对与严厉的批评的。而欧阳修虽师承晏殊,身为士大夫,但由于其个人性格与生活上的原因,他能够对柳永词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借鉴。在他的身上,我们可以同时看到士大夫的秉正与才子的浪漫。在欧词中,描写女子、描写爱情的词作占了很大的比重。他笔下的爱情与晏殊笔下的爱情有明显不同。这一点,我们可以从具体的词作上看出来。
这里,我们举出二人各自一首著名的《蝶恋花》,从这两首词牌相同的词中,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二者的不同。
槛菊愁烟兰泣露。罗幕轻寒,燕子双飞去。明月不谙离恨苦。斜光到晓穿朱户。
昨夜西风凋碧树。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。欲寄彩笺兼尺素。山长水阔知何处。
庭院深深深几许。杨柳堆烟,帘幕无重数。玉勒雕鞍游冶处。楼高不见章台路。
雨横风狂三月暮。门掩黄昏,无计留春住。泪眼问花花不语。落红飞过千秋去。
这两首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。晏词着重描写离愁相思,而欧词重在怀人伤春。
晏殊的词从整体上呈现出寂寞清冷的风格,也往往能够作为个人品格情趣的象征,表现出作者的清高不凡。他更是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悠远的画面。这可以是对爱人的思念,同样也可以是对真知的探求,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寻。王国维在《人间词话》中就把“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作为求知的第一个境界。我们从晏殊的这首词中是能够感受到作者自己的身影,即使是表现爱情的主题,那种心境的清明哀愁,独居高处的姿态,也在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。
如果说,晏殊笔下的相思者仍可以看作士人,欧阳修的这首词就完全是以女子口吻写出来的。同样是哀愁的意象,欧词笔下的晚春之景物,充满了哀怨与无奈。虽然欧阳修也是身居高位,但他的词同样能够细致敏感如此。词中的纤细之感,也没有因他精神自我的丝毫外露而遭到破坏。我们不能说欧词表现的不是自己的情感,只是欧阳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验到这种细致的感情,以女子的口吻自然地表现出来而已。
同是身处高位的士大夫,身份差距不大,为何二人的感受能够如此不同呢?这恐怕与二人的身世、性格分不开。
晏殊年仅四岁就被举荐,而且常居高位,可谓一生居高处而无波澜,他的思想,代表了当时社会中最正统的一群文人,是士大夫集团的****。这在他的词中可以看出,或者,仅从他词集的名字:《珠玉集》中就可见一斑——珠玉,代表珠圆玉润之意,代表晏殊的风格。即使他在词方面创作数量、质量上均颇有成就。
欧阳修虽与晏殊为师徒,二者私交却不是很好,在思想与观点上也有一定的差异。欧阳修幼年家境贫寒,接触到大量的平民生活,他性格中有与传统士大夫不同的一面,是很有个性的人物。欧阳修更进一步将这种士大夫的享乐、消闲与沉溺声色,与北宋时代新兴的市井文化的享乐方式打并一体。
这种人生态度上的截然差异表现在词中,必然使二人的词风显示出了巨大的差别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